冬虫夏草砷超标 中医药非标准化究竟害了谁?

年前,就在大家沉浸在新年团聚的喜悦中时,国家食药监局发布了一则“冬虫夏草砷超标,长期食用存在较高健康风险”的新闻。新闻犹如一颗炸弹在舆论中炸开,更让冬虫夏草行业相关人士迎来的当头一棒。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砷超标,且不论“砷”从哪来,也不论政府部门监测执法力度是否到位,或者媒体是否存在恶意炒作行为。冬虫夏草,作为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医药“神草”,也曾经帮助了很多人解决顽疾。在中国,先不说礼品市场,仅医疗领域,虫草制剂一年在肺肾科、肿瘤科等科室就占有近50亿的销售额,而冬虫夏草制剂占有近20亿。其中医院销售的虫草药品制剂90%都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造福病患。如今,漫天的流言,几乎要毁掉一个行业。难道老祖宗几千年前尊崇的宝贝,竟脆弱到如此不堪一击?

近些年来,传统中医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一直饱受质疑和争议。同时,受到西医实证派的打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受到很大阻碍。直到今天,很多传统中医药仍处于“三无”边缘境地,其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2015年10月5日,无疑是值得中国人铭记的日子,更是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迎来的一座里程碑。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女士因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时间,新闻热点占据了各大媒体头条,中医药对世界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激荡在国人心中。但是冷静思考后,中医药究竟为世界人类健康做了什么呢?如果屠呦呦仅凭着“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的方子,她能获得诺奖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笔者看来,中医药发展目前所遇到的瓶颈不是“有效”,而是“标准”。

中医药是我国的原创医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做斗争的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并具有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鲜明印记, 形成了与西方医药学迥然不同的东方风格。将前人的经验智慧以标准形式固来,显示并得以应用,这是一项历史使命,也是促进人类健康的伟大贡献。

可以说,标准化是中医药通过科研得以转化为应用的有效途径,而中医药的科研成果一旦进入标准化阶段就能够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标准化是一个有效的手段,能够对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融合,使得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并对中医药传承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冬虫夏草作为国家食药监局明文规定的中医药,由于抽检“砷”含量的超标,就被媒体判为死刑,这显然是对先辈智慧凝炼的亵渎。

青蒿素的成功是因为它经历了现代药物的研发路径,如今已迈入“神坛”,而许多“古方上”未经验证却号称具有神效的中医药,如果不经过这么一个研发验证过程,注定无法进入市场,迟早将走向消亡。

当前,中医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其目的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中医的弘扬和发展。而弘扬和发展归结起来实质就是两个方面:中医的传承,中医的传播。无论传承还是传播,疗效才是硬道理,这才是中医发展的最有力的手段和武器。疗效是目的,而标准化才是实现疗效的途径。因为标准化是衡量事物的基础,是学科成熟的标志,更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必然需求。中医药要大规模推广应用,就必须制定标准,否则无法执行。

除此之外,笔者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有些中医药明明已经开始了标准化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这些成果却并未获得像“青蒿素”一样应有的待遇。还拿冬虫夏草来说,冬虫夏草的标准化研究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起初是国外学者开始研究,但均未取得突破。随后中国科学家开始对冬虫夏草标准化继续钻研。1983年,科学家终于从液体培养液中得到1g发酵冬虫夏草菌粉。后又经历20年的探索和应用后,2005年10月29,中科院终于确定了发酵冬虫夏草菌粉是冬虫夏草的标准化产品,并陆续应用于中成药,应用上得到标准的同时,价格也随之下降许多。可如今,消费者还是习惯性热衷追捧野生冬虫夏草,导致冬虫夏草行业鱼龙混杂的同时,弃科研成果于不顾,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损失,对中医药的发展也是一种悲哀。

随着国际上对传统医药价值的重新认识,中医药学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和潜在经济价值日益显现,中医药也面临着新的竞争和挑战。然而,在现在环境下,中医药的无法标准化,就无法规范、规模培养后继人才,那中医药进一步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这势必中医药的极大损失,更是让凝集了国人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毁之一炬。

中医药非标准化对我们有哪些影响?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还是让我们产生对没能将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顺利传递给下一代的一丝愧疚?或许两者都有。害了谁?害的可能还是我们自己。


标签:冬虫夏草 中医

声明:
1、藏红花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医学相关、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2、本站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仅为分享知识,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