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牧民采挖虫草记
早晨8点,高原初升的太阳把金光洒满广袤草原,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芳香,露珠在草尖上跳跃,小鸟悦耳清脆的鸣叫让草原霎时沸腾起来。“虫草大军”背起行囊,像登山客一样奔向山头人影晃动的地方。
“虫草大军”上山。新华社记者李琳海摄
每年5月底到6月底,三江源农牧民迎来冬虫夏草采挖黄金期,一根根虫草见证着江源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艰辛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素有“江河源头第一县”美誉。35岁的藏族妇女白玛宽卓包着粉色的头巾,腿上套着皮料裤子,拿着药铲以匍匐姿态在巴干乡的一个山头慢慢前行。
突然,白玛宽卓指着一块草皮,兴奋地说:“看,虫草就在下面。虫草也很害羞,它只会露出一点细细的头,这种姜黄色、个头又大的虫草品质是最好的。”
她轻轻地用药铲刨出一个深度近10厘米的小坑,为了保护草皮,挖出虫草后她将周围的土回填回去,小心翼翼将包裹着泥土的虫草装进一个袋子后揣入怀中。白玛宽卓伸了伸腰,活动了下早已发酸的腿。
因为优质的虫草只生长在高海拔的山区,所以牧民们不仅要走很远的山路,还要随时“迎接”冰雹、大雨等天气。在这里,6月飘雪也是常有的事。
“挖虫草是一件特别辛苦的事,这除了考验牧民的眼力和体力,有时还需要一些好运气,一个月的虫草采挖收获也关系着牧民生计。”巴干乡团结村一社社长才文说。
白玛宽卓在采挖虫草。新华社记者李琳海摄
爱心
48岁的扎巴是一位司机,他的家乡玉树杂多县位于澜沧江源头。除了良好的生态,因为盛产优质虫草,杂多也有“中国虫草第一县”美誉。
每年虫草采挖季期间,当地学校都放虫草假,扎巴的妻子尼尕会带着11岁的儿子金巴才仁到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挖虫草。
尼尕每天上山挖草时,金巴才仁就和其他孩子在山下的帐篷里玩耍。6月的一天,扎巴专程开车来到妻儿挖虫草的地方去看望他们。
从远处山头看见儿子时,扎巴很兴奋。他的双肩包里装着为家人准备的棉裤、干肉和水果。“儿子几天不在身边,特别想他,希望他们能吃点好的,在山里不要冻着。”扎巴说。
小小的虫草也见证着大爱。
今年2月,青海当地政府组织把爱心物资从青藏高原送到千里外的湖北。在物资运送出发现场,记者见到了来自玉树州囊谦县娘拉乡的藏族牧民江加。他们把玉树3000多名农牧民爱心捐赠的价值300多万元的冬虫夏草从玉树开车送到西宁,希望把虫草尽快送到疫区。
江加说:“今年是玉树地震十周年。十年前,全国各地的爱心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我的家乡。这次,玉树民众共捐赠了40斤虫草给湖北。”
金巴才仁(左一)和邻居家孩子们。新华社记者李琳海摄
希望
下午3时许,白玛宽卓的同伴,来自曲麻莱县巴干乡麻秀村的牧民尼玛达杰拿出包里的干肉和糌粑准备随便吃点。他告诉记者,他家每年仅虫草采挖就有近5万元的收入。
头脑灵活的尼玛达杰还是村里一个农牧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共有11户60个牧民参与合作社经营。
随着政府技术和资金等扶持力度不断增大,合作社牦牛出栏率不断提高。去年年底,入股的每户牧民还有近万元分红。
近年来,当地牧民的收入正变得越来越多元。玉树州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才扎说,玉树是畜牧业大州,全州牲畜数量超过200万头(只),在政府引导下,玉树目前已成立206个农牧民新型合作社,合作社在抵御自然灾害、提高牦牛出栏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高了牧民的收入。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后,很多牧民被聘为生态管护员,每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三江源国家公园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尕塔说。
目前仅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人均年收入21600元,生态公益岗位的设立在保护生态和藏区精准脱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傍晚时分,太阳慢慢落山,牧民们三三两两,沿着山路返回。虫草收购商坐在小桌椅前,和满载而归的牧民讨价还价,第一时间将牧民们当日采挖的新鲜虫草收购。
山下,“虫草大军”们搭起的帐篷里已是炊烟袅袅,酥油奶茶将驱走他们一天的寒冷和疲惫。
新华社西宁7月6日电 记者李琳海
相关内容
标签:虫草 采挖
声明:
1、藏红花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医学相关、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2、本站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仅为分享知识,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