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冬虫夏草研究的部分专家及成果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郭英兰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冬虫夏草是由冬虫夏草菌寄生于鳞翅目、蝙蝠蛾科、蝠蛾属昆虫的幼虫所形成的菌虫复合体。其特点是仅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植被中,仅寄生鳞翅目、蝙蝠蛾科、蝠蛾属昆虫的幼长期4~6年,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全草入药,性温、味甘,益肝肾、补精髓、止血化痰。研究发现其具有双向免疫调节功能。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院士大量实验结果已经确认,冬虫夏草菌无性型是“中国被毛孢”,利用它的无性型人工发酵菌丝替代天然冬虫夏草是多年来研究的热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研人员进行了冬虫夏草菌分离培养和人工栽培研究。研究发现,虽然科学证明中国被毛孢是冬虫夏草的无性型,然而至今仍有分离自冬虫夏草的菌就是无性型的认识。研究证明,蝙蝠蛾拟青霉分离自冬虫夏草,但不是冬虫夏草的无性型。该菌是不同于冬虫夏草菌的另一种真菌,其发酵菌丝体与冬虫夏草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贵州大学真菌资源研究所梁宗琦教授研究认为,全球现已发现虫草500多种,我国记载也达110种以上。不是一切有作用的虫草都是冬虫夏草,不同虫草应走自己的发展之路。走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的标签--特异的分子指纹、可以鉴别的产孢结构、特异性的活性组分。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泰辉我曾参与多种野生虫草驯化研究,发现有些虫草的生化指标在某些方面不比冬虫夏草差,有些成分含量还要高,但目前缺乏对其他虫草的研究、认证与开发。有的虫草还冒名冬虫夏草。

中国冬虫夏草在公元765年的中医药古籍《藏本草》中就有记载,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启动了冬虫夏草研究,80年代进入研究高潮,取得里程碑式进展。沈南英分离和生物学鉴定了冬虫夏草菌,柯传奎通过液体培养把冬虫夏草菌产业化,高祖紃在低海拔地区养育了蝙蝠蛾幼虫,郭英兰为冬虫夏草菌定名,魏江春完成了系统的冬虫夏草菌基因鉴定。

至今,冬虫夏草仍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为什么只有1%~10%的蝙蝠蛾幼虫被感染而长成冬虫夏草?为什么冬虫夏草菌不感染其他鳞翅目幼虫?冬虫夏草对人体主要作用是免疫系统还是激素系统?冬虫夏草是小分子还是大分子?在虫草属的其他物种中,能找到等同、替代或超过冬虫夏草功效的物种吗?……这些问题均有待深入研究。


标签:冬虫夏草 研究

声明:
1、藏红花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医学相关、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2、本站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仅为分享知识,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