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资源储量面临困局 “人工化”渐成趋势
资源再生速度难超采挖速度
据统计,杂多县境内平均每年有2万余人进行虫草采挖,占全县人口一半以上,其中大部分为当地牧民,采挖人数仍在不断上涨。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冬虫夏草研究室主任李玉玲表示,适度采挖并不会破坏资源平衡,但采挖人数过多,就会导致资源再生困难。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冬虫夏草研究室数据显示:1970-1979年,青海虫草量人均日采挖量为3000根;2000-2009年,人均日采挖量下降至150根。
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曹晖介绍,近20年来,虫草分布聚集地海拔从平均3500米上升至4500米,每平方米草皮下虫草蕴藏量从30根减至1.5根。
“保护野生虫草资源已是老生常谈,其实近年来,野蛮采挖的情况已经得到很大程度遏制,当地牧民保护草山的意识很强,使用截断面很小的挖草工具,再将挖过后的土壤回填,对草皮的危害几乎为零。虫草资源再生速度还是慢过采挖速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姚一健说。
冬虫夏草资源再生又遇新挑战
记者还了解到,孕育虫草的草山还面临新的天敌--与日俱增的草原鼠。记者在阿多乡西尼草山看到,仅几秒钟,视线内的草皮上频繁出现草原鼠的身影。草山上三五步就会出现一个鼠洞,周围是一片裸露的黑土。
有关环保人士认为,近年来,随着三江源保护工程不断取得成效,生态植被得到了一定恢复,野生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多,草原鼠的繁殖力原本就强,随着草皮情况好转数量急剧上升。
“老鼠边啃草皮边在下面打洞,鼠洞周围一小片草皮就会坏死,鼠洞多了,坏死的草皮就会连成片,虫草是无法在裸土下生长的。”一位牧民指着一片黑色土壤说。然而即使这样,出于宗教信仰,当地牧民还是不愿参与到灭鼠队伍中。
姚一健认为,眼下,单靠目前惯用的手段保护野生虫草资源是不够的,巨大的利益和锐减资源间形成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需要人工手段干预冬虫夏草资源走向,拯救濒危物种。
促进冬虫夏草资源再生出现“人工化”趋势
姚一健告诉记者,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正在杂多县寻觅适合的草山,准备建立冬虫夏草保护研究基地,这并不表示用人工种植代替天然生长,而是用技术人工营造更利于虫草生长的天然环境。
“就人工干预具体内容而言,比如说降水有利于冬虫夏草生长,如果采挖季开始前天气干旱,保护区内就可以进行喷灌,促进虫草生长;然而降水过多也对虫草生长不利,如果遇到这种天气,保护区内就可人工架起宽约500米的巨型薄膜,为虫草‘挡雨’。”姚一健说。
据悉,人工调节降水只是人工干预虫草资源的一小部分,旨在研究降水对虫草资源再生的影响。除此之外,建立轮流采挖制、生物位移等办法还可有效促进天然虫草再生。
记者了解到,眼下一些从事冬虫夏草相关产业的药企也在玉树、果洛等地开展人工手段促进天然虫草生长的相关工作。
相对于天然虫草,人工种植虫草也在个别地区悄然兴起。在我国四川等地,不断涌现从事人工培育冬虫夏草的私人机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院士介绍,在我国湖北某地,一座大型模拟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冬虫夏草培养基地已有冬虫夏草被批量培育成形。有关人士透露,培育过程为:从青藏高原采集蝙蝠蛾幼虫,再模拟冬虫夏草的自然成长过程。生长周期较天然虫草缩短一半。
姚一健认为,人工虫草种植并非不可能,但与天然虫草仍存差别,具体差异程度还不能被彻底了解,所以需要出台冬虫夏草国家级生产管理规范标准,类似于野生人参与种植人参,在被差别化定位的情况下,合法、合理地进入市场。
专家一致认为,人工干预冬虫夏草资源走向是趋势所在,但应加快技术突破,严格区分天然冬虫夏草与人工培育冬虫夏草的品质成分界限,另外发展人工培育的同时不忘保护天然草山资源,保护当地牧民的利益。
相关内容
标签:冬虫夏草
声明:
1、藏红花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医学相关、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2、本站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仅为分享知识,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