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发展历程
作为珍贵药材,冬虫夏草传到西方已有近三百年历史。而其引起进一步关注,始自20世纪90年代。那时,田径"劲旅"马家军屡创佳绩,轰动世界,也引起人们对冬虫夏草的浓厚兴趣。姚一建的个人命运,在2000年发生转折:那一年,在英国留学并工作多年的他,选择了回国。回国,不是为了高官,也不是为了厚禄,而是为了一棵"小草",冬虫夏草。
6年后,同样是为了这棵"小草",这位不善言辞的前英国皇家植物园工作人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不得不"登高"一呼:野生资源萎缩、资源家底不清、发生发展规律不明、国外加快研究……冬虫夏草是宝贵的中药资源,从战略高度重视其保护和开发,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寻求通过人为干预促进其生存繁衍的新途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保健与药用需求,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冬虫夏草陷入双重"危机"
和人参、鹿茸一样,冬虫夏草是"中药三大宝"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重视,冬虫夏草及其附属产品成为一个发展迅速的产业。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回国伊始,姚一建就率领课题组成员多次前往青藏高原进行野外考察,走遍各主要产区,不仅分离到280多株菌种,而且在DNA测序基础上建立起冬虫夏草DNA数据库和分子鉴定体系,还进行了培养基优化和生长最佳条件研究,菌粉产率达到1.5%以上,超出了已知的报道。
在多次考察和深入研究中,姚一建等人发现了冬虫夏草开发和保护中的两大问题:
野生资源逐年萎缩,生态破坏愈演愈烈。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前全国年产量曾达100吨以上,60年代初为50吨至80吨,到90年代仅有5吨至15吨。虽然有关部门将冬虫夏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各地政府也出台政策禁挖、限挖,但对冬虫夏草的采挖并未得到遏制。"我们每次进产区,都能看到络绎不绝的挖虫大军,今年也是。"
人工培育尚有许多课题亟待解决。全国先后有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冬虫夏草研究,但在人工培育的菌种接种、重复批量培育出子座上还有一定困难,要完全实现人工培育还有相当距离。野外大面积半人工培植冬虫夏草虽在几个地区展开,也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科学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早在1694年就有了‘冬虫夏草’的说法,但我们对这种生物仍然十分缺乏了解。"姚一建坦言,围绕冬虫夏草,有许多神秘的"面纱"亟待揭开:
我们对冬虫夏草资源分布的确切地理位置、蕴藏量等都不十分明确。
对冬虫夏草生存环境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以及其他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目前也缺乏较全面的了解。虽然对冬虫夏草及相关物种已做过一定调查,但其物种与遗传的多样性依然是个谜。冬虫夏草菌与昆虫的相互关系,及其浸染过程、子实体发生发展的详细情况和影响的因素目前也尚未明确,冬虫夏草菌及其寄主昆虫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待进一步澄清。
在自然生境条件下,如何通过人为措施促进蝙蝠蛾昆虫和冬虫夏草的生长和发展,实现可持续利用,更是缺乏明确的资料。 "这些问题不予以证实和明确,冬虫夏草的大规模人工培植就难以实现。"姚一建恳切地说,冬虫夏草的许多秘密有待科学家去破解。"狼来了":国外加快开发
而冬虫夏草已经引起国外相关企业、科学家的关注。
作为珍贵药材,冬虫夏草传到西方已有近三百年历史。而其引起进一步关注,始自20世纪90年代。那时,田径"劲旅"马家军屡创佳绩,轰动世界,也引起人们对冬虫夏草的浓厚兴趣。
冬虫夏草再次进入国外科学家的视野。迄今已收集3500多份和冬虫夏草有关的中外文献的姚一建透露,境外有关冬虫夏草的研究进展异常迅速,不仅有人从大陆采集标本、分离菌种,而且分离鉴定出新的成分,报道了新的功能并申报专利。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1年至今,全世界共有172个与冬虫夏草相关的专利获得批准,其中我国大陆所获的专利仅为77个,不到45%。日本人申请并被批准的专利竟达68个。专利内容涉及冬虫夏草的鉴定、人工培养与发酵、医药保健品及美容产品开发、活性物质提取等各个领域。
"这种局面如不引起重视,我们将重蹈青蒿素的覆辙。"科学家警告。
"四大药方"拯救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能否避免虎骨等"竭泽而渔"的悲剧,实现可持续利用?姚一建等专家大声呼吁,现在已经到了高度重视冬虫夏草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时候了。"再不重视,采取措施,不出十年,这种宝贵资源将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
为此,科学家已经采取行动,和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合作在小金县建立了实验站,那里不仅地处冬虫夏草主产区之一,而且交通方便。"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人们科学管理和采挖冬虫夏草,同时希望通过对冬虫夏草生存环境的研究,实现半人工培植。"
在实验室,科学家开展了冬虫夏草菌种的诱导、筛选和人工发酵方面的研究,以期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菌丝来代替天然冬虫夏草,缓解人类需求。他们还对菌丝和天然药材的活性物质进行研究,探索发酵菌丝和不同产地标本的异同。
姚一建有一个梦想,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都在海拔3700米以上,适合冬虫夏草生长,可仍然只有少数地区有冬虫夏草的存在。"如果我们能在青藏高原10%的地区实现半人工培植冬虫夏草,就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抱着这个梦想,姚一建等人提出几条建议:第一,查清资源,全面规划。针对"家底"不清、资源分布和变化趋势不明等问题,对四川、青海、西藏、甘肃、云南等5个主要产区的冬虫夏草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核查,绘制冬虫夏草资源分布图,进行虫草资源的预测。
第二,建立冬虫夏草保护区,规范管理,加大监管。建议在主要产区有选择地建立冬虫夏草保护区,在保护区内采取各种可行措施,包括设立菌源、虫源保留地,制定合理的采挖时间,设立禁挖区,改善采挖方法,及时复原草皮,像"休渔"那样实行"休虫"制度等,改善冬虫夏草生存条件,增加数量,使其安全繁衍。
第三,建立实验站,并开展全面深入的基础研究。冬虫夏草主产于我国,国外对冬虫夏草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无法进行,主要研究活性物质。我国应开展菌物学、昆虫学、植物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全面探讨冬虫夏草的基本生物学问题,建立相应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交流。同时,可依托保护区建立实验站,一边培养菌种,一边尝试以工厂化方式养殖寄主昆虫,人为促进冬虫夏草的发生发展。当地居民可通过参与培植,获得相应经济利益。
第四,加强工业化人工发酵和人工培植研究,参与世界范围竞争。目前,完全人工培植冬虫夏草还不能实现。在这一背景和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加速工业化人工发酵研究和产业进程,制定出冬虫夏草合理利用和大规模半人工栽培的实施方案,利用冬虫夏草原产地的特殊生态条件,保护并恢复已遭破坏的自然生境和资源,人工扶持冬虫夏草及其寄主昆虫的生长,开展野外半人工培植。
"青藏高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我希望能在这块土地上继续我的冬虫夏草之旅。终有一天,我们将彻底破解冬虫夏草的所有秘密。"现年51岁的姚一建说。
相关内容
标签:冬虫夏草
声明:
1、藏红花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医学相关、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2、本站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仅为分享知识,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