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经济贸易概况
一、 经济结构
1979年以前伊朗除了石油工业外,绝大部分经济成份属于私人所有。1979年伊斯兰革命胜利之后,当时由私人财团掌握的重要厂矿、农场、银行、保险公司、饭店等均收回国有。目前伊朗的经济体制是一种混合体制,由三种成分即国营、集体和私人成分构成,其中国营成分占伊朗总经济成分的75%以上。国营成分包括所有重要工业、矿山、发电设施、水坝、灌溉网路、广播电视、邮电、航空、航运、公路、铁路、对外贸易、银行、保险等等,国营企业由政府统一实行中央计划经济管理,其收支由国家列入单独预算。最近几年,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渐下放管理权限,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集体成分包括经营物资生产和分配的公司,以及在乡镇建立的类似机构。私人成分包括从事工业、贸易和服务的公司以及从事农业、畜牧业的家庭生产单位,它们是国营和集体成分经济活动的补充。
伊朗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是欧派克(OPEC)第二大石油输出国。石油是伊朗经济的命脉,伊朗经济严重依赖石油,石油出口收入占外汇总收入的80%,占政府预算收入的40%-5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政府预算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石油收入、税收和其他收入。
二、 经济概况
伊朗的经济在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期间受到严重破坏,战争结束后,面临着百业待兴的困难局面,为此政府开始战后重建计划。1988年制定了第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从1989年3月21日开始实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期间,政府将建设重点放在石油、采矿、交通、能源等基础工业方面,但由于缺乏计划性,建设摊子铺得过大,进口过度膨胀,资金发生短缺。在五年计划后期(1992年-1993年期间)原油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跌,伊朗外汇储备急剧匮乏,资金严重不足,为了保持制定的高经济增长的目标,不得不向国外借债,不久债台高筑,无力偿还欠下的巨额中短期外债,导致伊朗银行信用空前危机,使伊朗经济建设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期间,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做了大量的调整,缩小建设战线,关停了许多不急于上马的项目,同时缩小进口规模,扩大非石油产品出口,节约外汇,偿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期间借下的中短期外债,此期间经济增长率维持在3.5%左右。1998年下半年至1999年4月期间,原油国际市场价格突然连续下跌,伊朗石油收入大幅减少,比上年减少三分之一,第二次给伊朗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失业率和通膨率升高,外债增加,1999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只达到1.8%,迫使第三个五年计划推迟一年,这使政府充分认识到经济上严重依赖石油的弊病。为此政府通过调整预算的方法,加大税收,缩减政府开支,扩大吸引外资,出让政府公司股份给私人公司等方法摆脱经济困难。1999年9月,伊朗总统哈塔米宣布了一项雄心计划,将几个主要的工业,包括通讯、邮电、铁路、石油化工,甚至石油上游工业进行私有化,作为总体经济结构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久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2000年-2004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总结了上两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教训和伊朗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体现了政府对经济政策重大调整。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总体经济目标主要有:
1. 所有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必须体现社会公正,缩小贫富差别,消灭贫穷;
2. 扩大非石油产品出口,减少国家对石油产品出口的依赖;
3. 对农产品和消费品的需求相对达到自给自足;
4. 开发和培训国内人力资源,全面提高技术和专业水平,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5. 鼓励投资,保证投资安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6. 改革税制,增加国家收入,支持和发展金融和资本市场;
7. 控制通货膨胀率,使之适应中下等收入家庭的购买力;
8. 向私人经济成分转让国营公司股份,加快私有化进程。
根据第三个五年计划制定的目标,在执行过程中,伊朗近年采取了以下重要的举措:
原油价格从1999年4月回弹以后,伊朗原油收入又大幅增加,改善了伊朗的外汇收支状况,外债负担减轻,9.11事件以后,原油价格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曾一度下降,但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对伊的经济未造成影响。从2000年4月开始,国家每年将预算石油收入的超出部分存入中央银行特设的石油外汇稳定基金帐户,基金的50%用于抵销今后由于油价下跌引起的预算赤字,另外50%为投资提供贷款,鼓励非石油产品出口企业和生产企业的投资,其中为私人企业提供的信贷占相当的比例。
石油工业是伊朗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维持目前的石油产量,保证足够的外汇收入,同时巩固伊朗在OPEC中的地位,从1998年开始,伊朗石油部陆续开放伊朗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对外提供了40多个开发项目。迄今已与外国石油公司以产品回购方式(BUY-BACK)签订了数十个油气田开发合同,成功吸引外部资金270亿美元,计划未来再吸收130亿美元的投资。为了改变单一的石油经济结构,实现石油产品的多元化,国家大力开发天然气资源,由天然气代替原油,并将天然气出口到欧洲和亚洲市场,同时大力发展石油下游工业,增加石油产品的附加值,扩大石化产品的出口。
2001年5月伊朗议会批准了“吸引和保护外国投资法”,此法是伊朗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出台的第一部外资法。由于伊朗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分歧,此法没有立即生效,遭到伊朗宪法监督委员会的两次驳回,直到2002年5月才正式生效。2002年8月通过投资法实施细则。新投资法的出台是两派斗争的产物,虽然许多条款仍有限制性,但毕竟向改革方向迈进了一步。新的投资法拓宽了投资领域和方式,包括了除石油工业以外的所有工业领域,投资比例没有严格限制,投资的本金和利润可以自由汇出境外,投资安全度有所提高。由于伊朗投资配套的法律还不健全,投资环境不理想,外国公司在伊朗的投资还处于探索阶段。
2002年2月,伊朗议会通过立法改革国家的税制,减少公司税,增加增值税,所得税从原来的54%降到25%,鼓励私人成分向生产企业投资。同时对一些国营企业和穷人基金会取消免征税务的特权待遇。
2002年3月21日伊朗中央银行合并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建立统一的银行协定汇率,与国际通行的汇率制度接轨,取消对国营公司的汇率补贴,使私人公司和国营公司的处于平等的竞争条件。汇率统一引起了通膨率上涨,国家为了减少通膨压力,仍保持对生活必需品的补贴,对进口商品进行价格补贴,这种上涨影响预计在2003年度有所减小。
伊朗在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实现了一些经济指标,如原油收入、控制政府支出、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等,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的问题有:
高失业率是伊朗政府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目前伊朗有350万劳动适龄人口,预计在三年内将达到500万,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之一是每年解决75万人的就业,由于缺乏投资和劳动力市场,每年只有40万人就业,如不加大吸引外资和鼓励私人投资,就业问题很难解决。
国营企业由国家垄断,经营方式没有纳入市场运行的轨道,效率普遍低下。
巨额补贴是政府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伊朗每年用于能源的补贴高达100亿美元,用于粮食和药品的补贴20亿美元,能源补贴除了造成能源浪费外,重要的是使企业竞争力下降,产品不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另外,伊朗一直遭受美国的经济制裁,在美国的资产被冻结,9.11事件后,布什总统延长达马托法,宣布伊朗为“邪恶轴心”国,阻止伊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将对伊朗的经济发展长期产生不利影响。
三、 经济指标
石油:一九九二年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900亿桶(约合129亿吨),据世界第四位,占世界储量的9.3%。大部分原油储量分布在与伊拉克接壤的胡泽斯坦地区和波斯湾。一九九九年伊朗宣布了30年以来发现的最大的称作Azadegan的陆上油田,原油储量为240亿桶。伊朗2002年度日均原油产量359.7万桶,日均出口222万桶,年出口收入226亿美元。
天然气:总储量为26.6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储量的17%,主要分布在胡泽斯坦地区和南帕尔斯地区。目前年产量950亿立方米,计划到2005年提高到1900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伊朗矿山资源丰富,经勘探有60多种矿产品。伊已探明铜矿储量为30亿吨(平均品位0.8%),居世界第三位。拥有松贡、萨尔切什梅、梅杜克等大型露天矿,其中仅萨尔切什梅矿得到开发,年产12万吨电解铜,是伊目前唯一的大型铜冶炼厂。2001年伊朗生产铜矿石1560万吨。锌矿已探明储量为5000万吨矿石(平均品位20%),居世界第十位。目前有3大矿山,其中安古朗锌矿储量2200万吨。铬矿已探明储量1500万吨。煤炭储量为76亿吨,2001年生产煤炭150万吨。铁矿储藏量约为47亿吨,2001年生产铁矿石910万吨。此外,锰、锑、铅、硼、重晶石、大理石资源比较丰富。
工业:以石油开采业为主,另外还有炼油和石化、钢铁、电力、纺织、汽车拖拉机装配、摩托车装配、食品加工、建材、机械部件加工、地毯、家用电器装配、化工、冶金、造纸、水泥和榨糖等,但基础薄弱,大部分机械设备和零部件依赖进口。2002年度石油、制造和工矿业国民生产总值为339万亿里亚尔(按当前价格计算)。
石油化工产品产量:2001年为1300万吨。
发电量:2001年度总发电量为1250亿千瓦时,发电能力28000MW。
钢产量:2001年度为700万吨。
汽车生产量:2002年为350000辆。
拖拉机生产量:2001年为13000台。
水泥产量:2002年为3000万吨。
农业:农业在伊朗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伊朗就业人口的33%从事农业。伊朗地处高原,沙漠面积大,气候干燥,水源供应不足,农业主要集中在里海和波斯湾沿岸平原地区。可耕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0%,其中灌溉面积有750万公顷。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水平较低,粮食不能自给,目前自给率为80%。2002年度农业总产值为105万亿里亚尔(按当前价格计算)。伊朗粮食总产量每年6000万吨,主要农作物产量为:小麦1000-1200万吨/年,大麦240-330万吨/年,大米200-240万吨/年,玉米145万吨/年,棉花45万吨/年,茶叶(干)6-9万吨/年,开心果20-30万吨/年,藏红花160吨/年。
畜牧业: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大片的草原为伊朗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据统计,全国有牧场9000万公顷。目前畜牧业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每年生产牛羊肉80万吨,需进口一定数量的牛肉。有少量牛、羊皮、羊肠衣出口。每年生产鸡肉75万吨,鸡蛋60万吨,牛奶600万吨。
渔业:伊南临波斯湾,北濒里海,水域总面积为165万平方公里,发展渔业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优势,但渔业不发达。每年产各种水产品约45万吨。每年生产虾17000吨。
森林:全国森林面积为1270万公顷,其中里海沿岸为180万公顷,西部和南部为350万公顷,其余740万公顷分布在全国各地。木材年产量约为120万立方米。每年需进口木材20至30万立方米。
交通运输:伊朗全国公路总长158000公里,铁路总长7286公里。国际航空港有6个,即德黑兰、伊斯法罕、设拉子、大不里士、阿巴斯和阿巴丹。大部分海港集中在南部的波斯湾,其中主要是阿巴斯、霍梅尼、布什尔和霍拉姆沙赫尔港。里海的安萨里港市为伊朗北部的主要港口。伊朗是中东和波斯湾地区最大的油轮拥有国,有20万吨级以上的油轮26艘,油轮总吨位达450多万吨。
对外贸易: 伊工业不发达,农业落后,每年需以大量外汇进口生产资料、零配件和生活必需品等。对外贸易占伊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对国民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九十年代初、中期伊朗石油收入的减少,造成了伊朗外汇紧缺,所以伊朗在对外贸易中实行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2002年度伊进出口总额为519.72亿美元,顺差44亿美元。
出口:2002年度出口总额为281.86亿美元,其中油气出口228.07亿美元,占总出口的81%。其他主要出口商品有:石化产品、地毯(占伊非石油产品出口的40%)、开心果、干(鲜)水果、鱼籽酱、粗铜、钢材、矿产品、车辆以及皮张等,大多属于附加值较低的原材料、半成品及劳动密集型产品。
进口:2002年度进口总额为237.86亿美元。进口商品以粮油食品、军品及军工用品、药品、化工原料、钢材、运输工具、机械设备、零配件等为主。
贸易伙伴: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伊注意发展同第三世界、伊斯兰国家和亚洲国家的经贸关系,目前主要贸易伙伴是日本、意大利、中国、韩国、德国、阿联酋、法国和英国等国家。
相关内容
标签:伊朗 经济 贸易
声明:
1、藏红花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医学相关、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2、本站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仅为分享知识,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